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相关资料图)
ChatGPT引发了新一轮的AI热潮,但也带来了很多争议和分歧,比如好莱坞的编剧和视觉特效人员,虽然同属于影视行业,但对待AI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最近,非营利组织AI LA在洛杉矶举办了“AI on the Lot”会议,汇聚了100多位视觉特效艺术家、独立电影制作人、投资人和顶级AI技术公司,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编剧、制作、后期、视觉特效和商业模式的影响,他们的结论归结为两点: 1,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2,所有创意工作人员都应该学会使用它。
不过,好莱坞虽然有众多编剧,却没有一位参加这次会议,根据The Information的报道,Matt Nix和David Shore两位编剧原本计划参会,还准备在会议上介绍他们使用人工智能编写剧本的方法,但是被美国编剧工会发现后就退出了。
这是因为,美国编剧工会在5月初就组织了上万名编剧走上洛杉矶街头,抵制AI参与剧本写作。编剧们认为AI不仅会侵犯到他们的著作权,还会让他们的薪酬变低,工作机会变少。
也就是说,一边是编剧们集体上街坚决抵制AI,另一边是特效人员开会坚决拥抱AI,这样矛盾的景象颇具戏剧色彩。
看起来,特效人员比编剧们更愿意紧跟科技潮流,但是,其中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
编剧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主要依赖于个人对创作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工具一直就是次要的,虽然从纸笔到打字机再到计算机,经过多次更新换代,但也只是提升了写字速度,并没有对创作效果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工具的新旧并不决定作品价值的高低,似乎也并不是特别需要人工智能这种新工具。
视觉特效则不同,从诞生起就离不开计算机,而且机器性能越强大,视觉效果就越好,工作也更高效,作品的价值就越高,而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强大的新工具,自然更容易受视觉效果工作者的欢迎。
比如,虚拟场景AI工具Cuebric,视觉特效人员只需要输入一段提示词,就可以生成电影中想要的2.5D场景,然后投屏到配套的2.5D背景上,就能用来进行拍摄,这就提高了工作效率,让制作人员有更多时间思考新的创意。
而且,由于特效电影越来越多,视觉特效人员工作负担本来就很重,他们都觉得AI是好帮手,希望AI帮忙减轻工作压力。
美剧《曼达洛人》的视觉特效师James Blevins说,人工智能是通往星辰大海的快车,而不是走向深渊的大门,还说害怕AI就像害怕一辆汽车一样,意思是应该像看待工具一样看待人工智能。
在过去,技术通常被看作是工具,用来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任务。从这个角度来说, 人工智能可以视为一种“放大器”,能够放大我们的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目标。
特效工作者喜欢人工智能,就是因为AI可以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创建复杂的视觉效果,甚至创造出他们以前无法做出的惊艳特效。
但是AI又与其他工具不同,它已经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生成流畅的故事,甚至模拟出特定的写作风格,还能汇集全网的知识和资料,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AI的角色,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伙伴。
而这可能就是让编剧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讲故事本来是人类的特权,现在AI也能做!但重点是,不管AI如何进化,依然缺乏对人类经验和情感的深入理解,无法创造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
这就意味着,老套故事将被AI接管,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依然是人类的特权,好莱坞编剧们抵制AI情有可原,但可能需要转变思路,不要把AI看作会夺取工作的敌人,而是创造更多好故事的伙伴。
其实,人工智能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将被替代,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新的方法,学会利用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同时又展现出人类独特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更进一步说,我们可能要重新定义“工作”的含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情感心理上,而不仅仅是完成机械化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利用AI,而不是抵制和恐惧,这样就能够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找到位置,实现价值。
幸运的是,我们正处于这次科技革命的起步阶段,生成式AI还有很多新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值得挖掘,如果你也对此感兴趣,欢迎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报名参加我们的 “前哨AI创业营” ,我们共同探索,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下周见!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