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故事【优秀8篇】

发布时间:2023-08-06 15:35:02 来源: 互联网

月光下,人静默,促织噪,仰面映圆月,只教思乡的人把故乡念又念。仲秋夜,叶飘零,西风吟,遥望星河汉,只令得异乡新客把对岸故人恋啊恋。掌知识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中秋节的故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一

夜幕降临了,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和我一起来到院子里的小石桌前,准备欣赏那八月十五的月亮。我,一边吟唱着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看哪!天边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她,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绺一绺青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突然,就在一刹那,月儿得颜色变浅了;变白了,变白了!她圆的是那样可爱,又是那样有趣,就好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了一道道耀眼的白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的丰富的想象。

嫦娥,为保护仙药,从此住在那寂寞的广寒宫里;吴刚,被罚去砍那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在广寒宫为嫦娥捣药……

我,多么想去和嫦娥作伴,多么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么想去逗逗那可爱的小玉兔呀……

我看着这圆圆的月亮,我又想起了远在辽宁的奶奶、爷爷和我的大哥二哥。这正应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起月亮的传说,一直坐到了很晚,很晚……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二

中秋节作为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历来就有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这里精选几个小故事分享一下,也正好可以进行传统节日的启蒙。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晒得大地直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逄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逄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逄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逄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逄蒙周旋。逄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吴刚折桂

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另有一神话传说,吴刚伐桂酿天下第一美酒——桂花酒。吴刚每天伐树不止,千万年过去了,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如旧,生机勃勃,每临中秋,馨香四溢。吴刚知道人间还没有桂树,于是他就把桂树的种子传到了人间。

玄宗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三

《嫦娥奔月》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经过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过得非常幸福。当然,他们并没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满快乐之中,两颗善良的心总想为乡亲们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挥汗如雨,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好心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要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来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非常痛苦。她深爱着后羿,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正受着烧烤之灾的乡亲们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河伯对她仍没有死心,为了得到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怎么办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了让河伯对她死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后羿醒了,他发现嫦娥心神不定,脸上泛着神奇的红光,很是诧异,又觉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便眼含泪水嘱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请求丈夫原谅她不能再尽到做妻子的义务了。话犹未尽,嫦娥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了,接着,双脚离地竟飞了起来,她边往天上飞边回头高声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别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然而,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总在砍着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

自从嫦娥牺牲自己,飞上月宫后,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缘故,他深深地被感动和激励着,日夜苦练着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人间有了欢乐,乡亲们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四

中秋节的晚上,我们全家坐在楼下的石凳上边吃月饼边赏月。

月亮可真圆呀!月光如水,静静的洒在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纱裙。我低头一看,地上清晰地印下了我们的影子,平时光彩夺目的群星,和此时皎洁的月光比起来,也要甘拜下风,显得暗淡无比。

月亮圆圆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我。我想,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在翩翩起舞,有没有玉兔在捣药,还有内没有中国神话故事里所说的宫殿呢?我恍如身临其境。我仿佛看到了宫殿里“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的情景。我凝视着嫦娥的宫殿,嫦娥也注视着我们,她一定在想念住在地上的后羿。

今天晚上,月明星稀,夜空晴朗。我向四周望去,每栋的楼房屋都亮着温馨的灯火,照着全家人的团聚,也照亮着他们幸福的脸庞。我不禁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可能在同一时赏月,但却不能在同一时团圆。

中秋的明月,照亮了这个美丽的夜晚,也照亮了在我们赏月的家人。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五

吴刚折桂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

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六

中秋节的六大经典传说历史故事

说起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佳节,大家都想到了象征美好团圆的月饼。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下流传最广的中秋节六大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添点节日的气氛,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愉快!

中秋节传说故事一: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故事二: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故事三:玉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小结:前三大中秋故事处处带有神话传说的影子,关于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一说是这样的:相传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中秋节传说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故事五: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故事六: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七

三大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如今,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关于中秋节的历史起源,说法较多。流传最广的说法有三:

其一,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其二,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其三,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到了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 “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四大传说

第一传说:唐高祖与“祝捷饼”

中秋节的第一主角是月饼。关于月饼的来历,传说很多,较流行的观点是出现在唐朝。唐初,厥势力强大,李渊太原起兵时曾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换取北方的相对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唐朝分庭抗礼。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强马壮,不断举兵南下侵扰。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渊委任当时著名将领李靖为北征总指挥(行军总管),反击突厥,最终得胜。

李靖凯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当晚有吐鲁番人向李渊献饼祝捷。李渊其时正与群臣分享李靖胜利的喜讯,看到圆圆的祝捷饼十分高兴,笑对当空,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应该邀请月亮之神下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可口的胡饼。李渊遂将胡饼分给群臣,君臣一道品尝,赏月。据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由此而来,并由宫中传到民间。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能作为月饼起源的依据。上古时,中国古人对日、月、星辰等天体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风俗,在拜月时,都会供上一种圆圆的小饼子,这个小饼子才是月饼的雏形。

第二传说:杨贵妃为“月饼”起名

说了月饼来历的传说,再说月饼这个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们并不把月饼叫“月饼”,其叫法很多,如李渊说的“胡饼”,还有“小饼”、“月团”、“宫饼”、“金饼”(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饼。过去,汉人把生活在中国北方、西方的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统称为“胡人”,他们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饼,被汉人称为“胡饼”。这种饼圆圆的,糖馅、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饼又是如何改称月饼的?这便与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杨贵妃有关了。

杨玉环,原名杨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美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众,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见了没有不动心的。好色的李隆基听说后,便把时年已27岁的儿媳妇搞到了自己的后宫,册封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节,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起吃胡饼赏月,风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风雅,觉得胡饼一名不好听,想改个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时想不出来。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李隆基一听,连连拍手叫绝。“月饼”一名,由此叫出来了。

但这个传说似乎不靠谱,有这样的记载,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节赐饼给新科进士,当时此饼并不叫月饼。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饼仍不叫月饼的。有的学者称“月饼”一词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中,我查了一下,并无此词。

其实,在宋代,人们也不把月饼叫“月饼”,文人喜欢称之为“金饼”,如与梅尧臣齐名的宋代文学家苏舜卿有诗句:“云头艳艳开金饼”、“金饼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尚没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饼的风俗才变浓,但多称之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饼”才正式定名,中秋节吃月饼风俗也广为流行。如“明嘉靖《威县志》称,“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第三传说:吃月饼与“杀”

中秋的传说多是美妙的,但这个“杀”的故事却渗透了一段不愉快,它与元末起义的传说有关。在元未,天灾连连,民不聊生,蒙古人对中原汉人的统治也更为严厉。为了奴化汉人,有的地方竟然规定,新娘的初夜权要献给主政当地的蒙古人。当时男人娶媳妇是不敢张扬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知道。为防止汉人造反,还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户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汉人的不满,民间反抗情绪强烈,各地都在酝酿起义,相约 “杀”,推翻元政权。当时公开聚会是行不通的,为了传递统一行动的信号,保证隐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便选择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信号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通过这种传递方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势力。

其实,这个传说应该是张冠朱戴了,想出“吃月饼,杀”妙计的是当时江苏泰州的大盐商、后来在苏州称王的的吴王张士诚,而不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当年并没有这么牛,他和尚、要饭出身,后来过不下去了,才跟着郭子兴闹革命,并最终夺得江山的。

第四传说:嫦娥奔月与“不老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家喻户晓的爱情传说,在所有中秋传说中,它是最为凄美的。嫦娥奔月怎么与中秋节联系上的?这里故事就多了。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话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嫦娥奔月有两种版本,均见于《淮南子》。一种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药奔月:“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药,贪心的嫦娥背着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为了月亮女神。

另一种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药:跟后羿学习射箭术的逢蒙听说后羿搞到了长生不老药,于是前去偷窃。逢蒙未能得手,恶从胆边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在这两种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笔记进行过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种版本:她是因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绝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观点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们自己的研究心得。闲话少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间便就开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别是结了婚的女人,在中秋节一定要拜拜月的,因为月属阴,主生育,过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怀孕。拜月时,会供上一种圆圆的有馅的饼子,这种圆饼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月饼”。除了供月饼,另会有瓜果之类的时鲜,特别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过去女人在中秋时,还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为是过去中国民间乞子心愿的一种流露。

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篇八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有许多,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就让我给大家说说吃月饼的来历吧!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信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起义军如火星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们。

此后,“月饼”越做越精细,品种越多,大者如圆盘,成为赏赐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我非常期待中秋节,你呢?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掌知识为大家带来的8篇《中秋节的故事》,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