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淇
暑期过半,许多家长纷纷感叹:“每逢假期钱包减半”。面对孩子暑期活动的高昂开支,家长们的钱包还安好吗?我们不得不深思,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而这些一长串的消费账单究竟意味着什么?
游学、夏令营以及兴趣培训,如今的暑期生活愈发多姿。然而,高额的消费账单也让许多家长倍感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近日,有家长通过网络平台透露,今年暑假为孩子报了4个兴趣班,花费了1万多元,还带孩子去北京旅游一趟又花了1万多元,加起来接近3万元。对此,一些人持批评态度,感慨于新一代家长在暑期消费中存在盲目、攀比倾向,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特定时点的正常现象,不必过多忧虑。
(资料图)
客观而言,消费的前提是公平自愿,暑期消费也不例外。而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往往不吝啬金钱,竭尽所能给予最好的资源。但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孩子的实际需要和意愿来量力而行,而不是跟风随大流。
从动辄数千元的兴趣班,到上万元起步的研学游,暑期账单的底层逻辑是,似乎只有金钱才能买来好的成长。事实上,高额的开销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好的实效。尽管有些家长可能认为,通过投入大量金钱来为孩子营造丰富多彩暑假,可以增加他们的眼界和阅历,但并不全然如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品格、素质和能力培养更为重要,这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陪伴和引导,而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倘若金钱在教育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那只能说明,我们离教育越来越远。
从媒体报道来看,不乏一些家长受“暑假最可怕”“暑假是分水岭”等网上论断影响,期望“用钱开路”消除起跑线差距。这些论调本身就是错误观念的投射,是将金钱视为教育孩子的万能药,这不仅为其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还会导致不良价值观的养成。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是时候开展一场清理行动,不能再让这些以关心孩子之名,行贩卖暑期焦虑之实的博主,继续以“恐吓营销”的方式,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兴趣班和旅游等暑期活动的价值,而是要在理性和适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避免掉入“消费主义陷阱”。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在可承受范围内提供合适的活动和资源。此外,还有一些免费的方式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暑期体验,例如家庭亲子活动、图书阅读、户外游戏和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供孩子们与家人互动的机会,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责任感。
事实上,大量的活动参与也会侵占有限的暑假时光。孩子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追寻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现和探索新鲜事物,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创造的能力。家长与其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摆脱“暑假不自由”。
世界上有许多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其一。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不能只看到暑期活动的消费账单,甚至让其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是要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注重培养其素质和能力。给孩子真正的暑假自由,让他们度过一个闲忙适中、劳逸结合的暑假,这才是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作者作者系媒体评论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Copyright 2015-2022 南非创新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